萧明晟垂下眼,蘸墨的笔尖在奏折上轻轻落下。
贺兰敏之的担心不无道理,待得陈王李忠带着陈王妃贺兰敏月远赴陈州,萧明晟亦坐稳了太子之位,四分之三的朝政尽皆握在萧明晟的手中后,有大臣上书,太子应该选妃了。
萧明晟看着那个一脸“为了太子好为大唐江山社稷好”的大臣,目光冰冷。
大臣的上书提醒了李治,太子翻年就十七了,这岁数足以娶妻生子,而东宫里……伺候的宫女不少,但暖床的女人一个没有。而他十五岁的时候,早已临幸过宫女,李忠就是他这个年纪时降生的。
李治这才意识到,儿子没有亲娘会带来怎样的弊端。这等大事,徐贵妃都不敢置喙插手,更何况是其他的宫妃。能给太子做主的,除了皇后就只有他了。
儿子的终身大事差点被他耽误了!
好在李治还算冷静,没有当即下令才选太子妃——儿子那冷飕飕的小眼神,分明是恼了。
下朝后,李治问及萧明晟对太子妃的看法。
提起太子妃,萧明晟脑海中冒出来的就是桃花眼顾盼生辉的贺兰敏之,但他没有冒冒然说出贺兰敏之的名字,时机未到。默了片刻,萧明晟摇了摇头,道:“儿子不愿现在娶亲。”
萧明晟深深地看向李治,道:“儿子只想要娶自己喜欢的人。”
萧明晟这句话要是跟先皇太宗皇帝说,没准会被一顿怒斥,然后直接下令才选太子妃,至于萧明晟自己的想法意愿,不存在的,身为太子怎可如此任性!
但萧明晟清楚,他的父皇不同。
他的父皇近乎半生为与王皇后的婚姻所苦,痛失所爱还被一个当初明媒正娶的毒妇玩弄在股掌之间,这对重情的父皇而言无疑是一大打击。
果不其然,李治在听到萧明晟的意愿时没有生气,反而怔了怔。他看着五官里综合了自己与媚娘相貌上优点的儿子,慢慢点头,道:“好。”
他这一生都没能得到的东西,他最心爱的儿子想要,他既然能给,为什么不给。
有皇帝发话,再压下一顶“都惦记朕龙椅”的大帽子,再无一人敢提皇太子的婚事。
朔阳十一年正月,李治改年号弘平,正是弘平元年。
弘平元年三月,在皇帝的支持下,太子萧明晟于东都洛阳城外东北方的北邙山上重立天策府,太子萧明晟为天策上将,总判府事。
三月中,太子请英国公李勣坐镇天策府。
四月初,皇帝下旨,抽调京中十六卫精英,入天策府进修兵法武技。
三个月后,地方军府上书请命,意入天策府进修。帝允,每军府可出百名精英入天策府进修。
弘平二年正月,皇帝下诏,将天策府列为大唐官学之一。
将天策府纳入大唐官学中,是萧明晟的主意。
天策府他无疑是想要重立的,但如今京中十六卫的职能已经成熟,无论从哪里分出一块权力都可能被十六卫联手抵制,他又不想将天策府弄去地方做个普通军府,便从官学入手。
大唐如今的六学二馆并不涉及行军武学,如今大唐的将领,不是有家族底蕴渊源,便是自己从军营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系统学习过的极少。与其让天策府跟其他军府拼杀争权,不如退一步,让天策府成为各处军府精英成员进修的官学,以此奠定天策府的地位。
日后,天策府是继续官学,还是从中分出一只府兵的力量,超然于十六卫之上,还不是萧明晟说的算。
有什么比官学更容易发现人才的地方吗?
学员的日常表现与每月考核都归纳入册,即使人回到了地方军府,名册在萧明晟手上,还不是一道旨意就能够召回。
天策府除了培养精兵强将以外,萧明晟还请来了药王孙思邈,请他来培养军医。萧明晟在万花谷所学到的医术,他整理成册,以药王的名义放在医苑中,作为军医们的学习资料。
万花谷的未来医圣就这样被他弄进了天策府中,哪怕现在天策府的大统领是萧明晟自己,他都不免有些心虚。
让萧明晟骄傲又有些无奈的是,天策府的第一批学员中,肩负官职却跑来听课的贺兰敏之表现出众,不少被萧明晟请来充作教员的将领都说他有天赋胆识,是为帅为将的好苗子。
萧明晟能怎么办?
他只能尽全力为贺兰敏之安排好后方,看着他征战沙场,为大唐拓土开疆。
反正他是被父皇下了死命令,短时间里他是没机会上战场了。
弘平三年[公元670年]四月,吐蕃发兵,突袭大唐属国吐谷浑,却被早得到了消息的吐谷浑与大唐边防军打了个正着,未能如愿覆灭吐谷浑并攻陷安西四镇。大唐立即发檄文怒斥吐蕃的不义之举,发兵三十万,调来原本镇守辽东的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帅,鄯州都督来庆远与宁远将军贺兰敏之为副将,另有天策府军医十人和新药若干,反击吐蕃。
有天策府新药在,大唐将士虽然仍受吐蕃当地气候的影响,却不至于头痛恶心。保持原有九成的战斗力,在薛仁贵的率领下,一路高歌。
同年八月,吐蕃乞和,愿为屏藩。
唐军无视吐蕃示弱,继续攻打吐蕃,一路攻至昌都,遥望吐蕃产量大城波密。就在吐蕃赞普芒松芒赞决意全力出兵的时候,前方战线出现转折,大唐突然接受了吐蕃之前的乞和,决定和谈退兵。
吐蕃赞普芒松芒赞固然觊觎西域与中原沃土,却不愿损耗国力与大唐决一死战。仰仗吐蕃地理优势,吐蕃从不觉大唐耗得过他们。只这一次的战役出乎他们的意料,大唐将士在进入高原之后,并没有出现被他们受到神惩的病症,反而战力超群,打得吐蕃节节溃败。
此事一出,吐蕃国内便有声音,觉得这是吐蕃之前意图攻占吐谷浑的行为是错误的,惹怒了庇护他们的神明,这才撤去了对吐蕃军人的保护。这样的声音很快就被赞普芒松芒赞压下,但嘴上不再说不代表心中没有疑虑。
待到唐军屡屡大胜,这样的声音就越发压不住了。
虽然赞普芒松芒赞想着等大唐主力撤军后,过两年寻个由头再灭一个西域小国,以此为跳板再攻安西四镇,眼下不必跟大唐主力死磕,但他手底下的贵族将领臣民都不这样想,只觉得吐蕃要完。
不得已,赞普芒松芒赞决定加兵。
然而,兵马刚调动,大唐那边却突然答应了议和的事情,怎不令赞普惊讶。可既然大唐答应议和,再打下去反而可能加大损失,得不偿失。
思来想去,赞普芒松芒赞派人去议和。同时,他不忘派人查探,大唐那边是出了什么事情,之前还一副要跟吐蕃决一死战的架势,现在却要议和了。
结果这一查不要紧,赞普芒松芒赞惊愕得知,唐军退兵的原因竟是一个少年僧人。
澜沧江畔,须菩提化身的佛子涉水而来,以无上佛法渡世间苦厄。唐军被佛子感化,不愿再起兵戈,就选择了议和。
这是吐蕃赞普手下人弄来的消息,向赞普芒松芒赞禀告的时候,他的眼中带着明亮的光芒,神情激动。
除了这个,他还带来了佛子的其他消息。
比如佛子诞生于吐蕃的一个偏远小镇,降生之时梵音阵阵,空中有莲花幻影盛开。
比如佛子生而知之,有大法力,会治病救人等等。
最重要的是,在突袭吐谷浑之前,知道这一作战方针的只有赞普芒松芒赞和手下将军,吐蕃国民与军队众将都不知晓,只是遵循着赞普的命令向吐谷浑开战。然而,在吐蕃出兵前的第七天,佛子突然告诉小镇的居民,他看到大地开裂,鲜血自地下涌出,游荡的灵魂无处可依,哀嚎着哭泣,他要去渡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
佛子离开小镇,徒步向北而来,
佛子徒步从那小镇离开,一路向北,一路上双手合十,不停念诵经文。不是没有遇到过恶徒,但那些恶徒在看到佛子之后,非但没有对他不利,反而求佛子收他皈依佛门,免收人间之苦。
再之后就是佛子渡化唐军,令他们放下屠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