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比起李善长来,舒云上辈子虽说不是搞实业的,却是搞金融投资的,加上后世高等教育和耳濡目染带来的见识,她挣钱搞内政的本事,可要比李善长强多了。所以李善长这辈子虽说也捞了个国公的位置,但是这个分量就差太多了。
刘基说是儒家出身,实际上,他的观念比较倾向于法家,他当初在元廷做官的时候,见识的糟心事实在是太多,不光是蒙古官员,便是那些汉人官员也差不多一路货色,所以,刘基对什么道德修养压根不信,所以,朱元璋才称王呢,他就建议朱元璋建立法制,严查不法之事。
朱元璋对于刘基的建议还是非常赞同的,朱元璋自个也打心眼里不相信当官的会有几个有什么操守,一个个就是嘴上说得好听而已,所以,刘基如今不光是太史令,还是监察御史。
这位也算是个天才了,懂得的事情真的很多,最重要的是,他不是那种拘泥死硬的人,他其实颇为擅长揣摩上意,所以,朱元璋对他还是比较看重的。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朱元璋作为一个皇帝,有些想法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时候嘛,大家都是老兄弟,咱们可以坐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但是现在呢,朱元璋需要考虑的事情就比较多了,比如说,他需要渐渐让那些老伙计退居二线,提拔新的人才上去了!
这倒不是过河拆桥,却是为了给君臣双方一个退路,说白了,历朝历代,功高盖主的,有几个有好下场了,天下安定了,功臣们也该功成身退,给别人一点发挥的空间,免得回头指手画脚次数多了,皇帝就不乐意了!
尤其,朱元璋可用的人多了,他如今也看得出来,当年那些老兄弟里头,哪些人的确是忠心耿耿,哪些人一直有着私心。朱元璋原本就有些多疑,尤其还出了个朱文正的事情,自个亲侄子都能背叛自己,何况是其他人呢所以,朱元璋现在,已经开始琢磨着如何给这些自以为有着从龙开国之功的功臣们讨个笼头了!而刘基的建议,却是正好合了朱元璋的心思。
朱元璋做了打算之后,干脆叫来了刘基,开始询问刘基关于建都的事情:“刘爱卿,如今大都已下,燕云十六州也已经光复,中原重新落入我汉家之手,只待剿灭残元,即可重定我汉家不易之基,爱卿以为如何”
刘基赶紧吹捧道:“陛下提三尺剑,区区十一年,就得以驱逐鞑虏,恢复汉家天下,实乃天命所归!”这话倒也不错,朱元璋从一个快要饿死的和尚,走到如今这个地步,简直是个奇迹。可以说,历朝历代,得国之正,就没有超过朱元璋的,这里头真的充满了一些巧合与天命的味道,这也是为什么洪武年间,朱元璋屡次掀起大案,却并没有真的造成朝堂上多少震荡的缘故,一方面他的确爱民如子,另一方面也是他的崛起,让人真的相信,他是真正的上天之子。
朱元璋对此非常得意,他也觉得自个挺牛叉的,不过,他还记得自个找刘基来的正事,干脆说道:“刘爱卿精于风水堪舆之术,又精于术算历法,大明如今刚刚开国,这建都之事,朕一时间却是有些拿不定主意!”说着,朱元璋命人拿来舆图,上面圈定了几个地方,应天,长安,洛阳,开封,还有大都。
刘基一开始的时候,还担心朱元璋又突发奇想,还想要让凤阳做都城呢,老实说,那里做皇陵都嫌风水差,更别说做都城了!这会儿看到舆图上头圈定的地方,刘基顿时松了口气。
舆图上的地方,都是之前各个朝代曾经建都之地,刘基也是考过进士,还曾经四处游历过的人,去过的地方不少,这会儿微微沉吟一番,终于说道:“臣以为,还是洛阳与大都更为妥当!”
洛阳的确是个好地方,那里是中原腹地,依山傍水,经济繁华不说,周围几重关隘,要是有外敌入侵,便有足够的缓冲余地。当年赵光义说什么江山在德不在险,阻止赵匡胤迁都洛阳,结果到头来,赵光义的子孙倒是一直留在开封这个四面平原,还老是被汴水倒灌的地方,却是直面金人骑兵,落了个惨淡下场。要是在洛阳建都,就算皇帝比较废物,好歹凭借着地利,也能多支撑几年。
至于大都,刘基反而有些不看好,同样是那句话,建都大都的,都是胡人政权,虽说在刘基看来,那里的确也有龙气,但是,刘基总觉得心里头有些看不过去。当然,嘴上刘基还是将大都的优势说了一番,并没有故意贬损。要知道,比起汉人来说,胡人其实更相信天意,做什么事情都要占卜,都要请神,大都能够被几个胡人朝廷看重,自然也有其优势所在。
朱元璋听完刘基的话,他挥了挥手,让刘基退下,自个低头沉吟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 最近真是要疯掉啦,身上那好像不是过敏,疑似被什么虫子咬了,痒得要死,还一片一片的,一个礼拜了,都没好,天天半夜痒得爬起来擦药膏,据医生说,再得有一周才能好!